海洋探秘浮游生物

2023-02-22 15:11 知识科普 0阅读 投稿:小七
海洋探秘浮游生物图1

海洋包罗万象,也生活着数以万计的海洋生物。根据全球海洋生物普查项目的最新报告,海洋生物物种总数可达100万种。海洋生物的分类除了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生物分类系统外,还可按照生态环境、生态习性、生活方式的不同,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等类群。硅藻、轮虫、鲨鱼、海豚、螃蟹、珊瑚,它们都是海洋中常见的海洋生物。猜猜看,它们属于哪类海洋生物?

海洋探秘浮游生物图2

认识海洋生物

浮游生物:海洋浮游生物是指在海水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浮游生物自身完全没有移动能力或移动能力很弱,随水流漂浮于海面。多数浮游生物体形很小,只能借助显微镜或解剖镜才能观测到。

游泳生物:游泳动物是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游泳能力很强的一类大型动物,主要包括海洋鱼类、哺乳类、爬行类、海鸟以及部分软体动物和一些虾类。

底栖生物:简单地说,底栖生物是指栖息于海洋或内陆水域底内或底表的生物,海底各样生境多样复杂,因而生活在海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各种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及所代表的门类都比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丰富得多。

简单了解后,海米们一定都能对以上几种海洋生物对号入座吧。硅藻和轮虫在海洋中缺乏有效的游动能力,只能随波逐流,分别属于浮游生物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鲨鱼和海豚具有发达的游泳器官,可以在海洋中自在地遨游,是典型的游泳动物;而螃蟹和珊瑚则生活在海洋的底部,是底栖的类群。

循着这个思路,大家猜猜看,磷虾、水母、鱼卵、“海绵宝宝”,这些海洋生物又属于哪些类群呢?一位海米的心理建设如下:五彩缤纷的水母在海洋中优雅地游弋,显然属于游泳生物;磷虾属于是一种虾,虾蟹一家,既然螃蟹属于底栖生物,那磷虾应该也是吧!鱼卵的话,我猜应该是底栖生物吧?可是,加引号的海绵宝宝又是什么“鬼”呢?

其实,水母不是游泳生物,磷虾也不生活在海底,这些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海洋生物其实是“一家人”,它们都属于浮游生物。先别急着惊讶,上文提到,浮游生物是一个生态学概念。磷虾、水母、轮虫、夜光虫,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海洋生物其实都是浮游生物。别看它们的名字里有个“游”字,但相对于海浪的流速和强度而言,它们的游泳能力很弱或压根儿就没有,只能在大海里“随波逐流”。看看它们的英文名吧!“Plankton”就是流浪者的意思。

海洋探秘浮游生物图3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几种刷新大家认识的“流浪者”吧!

01

磷虾

不是虾,也不是游泳生物

说起磷虾,我们先来看一个在“海洋探秘”微信平台上发起的一项投票。结果显示:有52%的人认为南极磷虾是虾,剩下的48%认为不是。当被问到南极磷虾是不是浮游生物时,有70%的人给出了肯定答案。

海洋探秘浮游生物图4

首先声明,南极磷虾不是虾。它们虽然看起来像虾,却和我们常说的十足目的虾类不同。这些类虾的小精灵是一类海洋甲壳动物,隶属于甲壳纲的磷虾目。它们的独有特征是:具有指状足鳃,具有发光器,胸肢没有分化、均为双肢型。磷虾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种类也非常多,我国沿海就生活着一种太平洋磷虾,不过它们的个体比南极磷虾要小。

海洋探秘浮游生物图5

对于磷虾是不是浮游生物这个问题,真理掌握在了多数人手中。南极磷虾的确是浮游生物,这一点毋容置疑。不然的话,须鲸要想滤食大量的南极磷虾,岂不是要扎个深深的猛子才行?这个画面,请30%的人自行脑补。磷虾不是虾,生活方式也和常见的底栖虾类不同。磷虾或磷虾目甲壳类动物都是浮游的,在两极海洋中最为常见,数以十亿的个体聚集在一起,是南极的鲸类、企鹅以及鱼类的主要食物。

磷虾的身体是透明的,大部分种类具有5~10个发光器。夜晚,磷虾在海里游来游去,光芒闪烁,仿佛荧光虫一样。这些自带光环的流浪者喜欢抱团取暖,特别是在低气压长期滞留的海域,虾群尤为密集,有时长达半公里,宽几百米,平均每方米的海水中就有10~16千克的磷虾。也就是说,每两个磷虾之间的距离还不到2厘米。白天,密集的虾群使海面呈现大片铁锈色,夜间,受到惊扰的虾群又会使海面发出耀眼的磷光。

02

水母

优雅的大型流浪者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浮游生物的个体普遍偏小,要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因此,个体偏大、泳姿优美的水母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游泳生物。其实,水母也是浮游生物的一员。它们通过钟罩形的身体有节奏的收缩来游泳,但游泳能力是有限的,并且很容易被水流冲走,和磷虾一样过着四海为家的生活。

水母是一种海洋无脊椎动物,属于腔肠动物门。腔肠动物有水螅体和水母体两种基本形式。水螅体是口和须都向上的囊状体;水母体就像把水螅体倒置过来一样,以适应游泳。根据形态和生活史的不同,腔肠动物分为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我们通常所说的水母,是钵水母纲的类群。这些个体普遍偏大,呈圆形或钟形,如常见的根口水母、霞水母、海月水母等。狮鬃水母是水母家族中的巨无霸,它们体重达200~400千克,伞形躯体可达两米长,触手有8组,最多的有150条,有的触手长度甚至超过35米。

有一类水母,它们前端尖、后端钝圆,顶端耸起呈背峰状,形状就像出家修行僧侣的帽子,因此得名僧帽水母。僧帽水母是一类特殊的海洋生物。它们虽然外形像水母,却是一个包含水螅体及水母体的群落。僧帽水母不是钵水母纲的成员,而是一种水螅纲根口水母目的代表物种。它们在世界各地的暖水海域都能看到,僧帽水母的刺细胞可以释放出令人感到非常疼痛的毒素,被蜇伤后一定要及时处理。

海洋探秘浮游生物图6

栉水母(栉水母动物门)也是一类常见的浮游动物,早在6亿年前的震旦纪就已经出现,被认为是最早出现的海洋动物,它们与水母相似呈辐射对称,身体呈凝胶状,但仔细观察也有自己的特征。栉水母用八排纤毛状的栉板游泳,借助栉板上纤毛的摆动及栉板下肌纤维的收缩推动身体以反口端向前运动。当栉水母在海中游动时,可以发射出蓝色的光,变成光彩夺目的彩球。虽然贪吃的栉水母划动纤毛是为了吃到更多的食物,但这种神秘的光也为海洋增色不少。

海洋探秘浮游生物图7

03

“海绵宝宝”

请叫我实胚幼虫

这里的“海绵宝宝”不是美国动画片《海绵宝宝》的主角,而是指多孔动物海绵的幼体实胚幼虫。 成体的海绵定居在海底,是一种底栖生物,而实胚幼虫却是一类浮游生物。当海绵的精子和卵子相遇后,发育就会在海绵体内进行,受精卵发育到一定阶段时,个体微小、生有鞭毛的球形细胞团被释放到水中形成浮游生活的幼虫。在大多数海绵中,它们被称为“实胚幼虫”,这些小小的流浪者们携带着“父辈”的基因,被水流带着游动,直到接触到海底并定居长成为一个微型海绵。

海洋探秘浮游生物图8

无独有偶,腔肠动物的宝宝也属于浮游生物。腔它们的典型幼虫是浮游幼虫——一种圆柱形、有纤毛的两层细胞体。经过一段时间的浮游期,浮浪幼虫会固着与海底,变成水螅体或发育成水母体。例如:珊瑚的浮浪幼虫经过短则几小时、长则几天的浮游生活,尾端开始收缩,并固着在海底坚硬物上或死的珊瑚骨上。珊瑚的骨骼就是从幼虫刚固着时开始分泌的。

海洋探秘浮游生物图9

其实,大多数海洋无脊椎动物都有典型的幼虫,最终变成与成体相似的幼体,这种从幼虫到成体剧烈的变化叫作“变态”。例如:牡蛎、蛤蜊、藤壶、螃蟹、蠕虫、蜗牛、海星等海洋生物在幼虫时期是浮游动物,水流会将“宝宝”们带到新地点,它们在新地方寻找食物并定居生活。海洋动物的母体会产生成千上万的卵子,但只有少数成年浮游生物得以存活,以保证族群延续。

海洋探秘浮游生物图10

与“海绵宝宝”类似,虽然鱼类是典型的游泳动物,但鱼卵、稚鱼、幼鱼等鱼宝宝却也属于浮游动物。一些大型藻类也会产生营浮游生活的孢子或繁殖细胞,在海洋中随波逐流,最终沉入海底或成为其他海洋动物的食物。

结 语

在海洋中,浮游生物是一个巨大的类群,小到肉眼看不到的微藻,大成体形巨大的水母都属于“流浪者联盟”的成员。它们因弱小的游泳能力而结盟,在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海洋中不可或缺的成员。 “流浪者联盟”还有很多的低调的成员没有出场,如微小的细菌和病毒,靠肌肉带运动的樽海鞘等,更多大家意想不到的浮游生物等待大家探秘哦!

往期也精彩

版权声明:本文为小海米编辑部原创稿件,内容出自青岛出版社《海洋探秘》2018年第3期,若需转载、修改原文,请后台联系“探秘君”修改权限。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